中国人种菜有多卷,集装箱变“菜篮子”

2023-07-08 04:54:02 来源:亿欧网

田头打硬仗,笔尖下功夫。40年前上一辈专家首次引进大棚,到今天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年轻学者比拼智慧种植,是一次场景创新,也是对上海农业科技发展的传承。


(相关资料图)

6月底的上海崇明花博园,一片绿意盎然。

在崇明花博园光明母港垂直农业研究中心,四个集装箱映入眼帘。这些集装箱一字排开,四支队伍正在围绕它做一场“翠恬”生菜的栽培试验。通过在集装箱内部嵌入控制系统,匹配人工配置的营养液,一株株翠绿的生菜正在这里沐浴着光照,茁壮生长。

操控这些集装箱的,正是来自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参赛队伍。

这场由拼多多发起的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下简称“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于去年7月27日正式启动,历时近一年,于今年6月27日进行最后的奖项角逐。

进入决赛的四支年轻专家队伍来自不同领域,也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此前,他们从全球15支初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闯入决赛。他们试图尝试突破学科壁垒,挑战在全封闭的集装箱以更低的能耗,种植出更有品质、产量更高的全新生菜品种“翠恬”,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历时90多天的种植,回头看本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不少团队成员表示:“如同经历了一场淬炼。”

本次大赛的四个集装箱式植物工厂将成为拼多多与光明母港共建的农研基地,继续用于垂直农业的研究与探索。顾辰 ▏摄

“蔬”荣花落上海农科院队

在紧张又繁忙的决赛颁奖间歇,我们见到了本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冠军团队。

这是一支来自上海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上海农科院”)的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及信息所,长期从事植物工厂无土栽培、智慧农业等相关研究,还曾为我国南极科考队员提供过极端环境的蔬菜种植培训。

何立中博士是这支团队的队长。2014年,他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此后一直在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崇明基地从事植物工厂栽培技术研究。

何立中介绍,在得知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要举办的消息后,上海农科院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农研和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于是园艺所和信息所自发组建了一支参赛队伍。其中,园艺所负责植物的生产和栽培,信息所负责种植的信息化。

根据赛制,参赛团队需要完成三茬口感甜脆的全新生菜品种翠恬生菜在集装箱的种植,产量高、品质好、算法优且能耗低的团队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2022年7月大赛启动,上海农科院团队很快完成了报名。历经初赛阶段的筛选,他们顺利打入了决赛。2023年2月,团队开始在集装箱里进行三次栽培试验的种植,历时90多天,交出了一份答卷。

基于种植经验和之前农业信息化的积淀,上海农科院队开发了一套 智慧种植决策管理系统。

何立中表示, 这个系统融合植株的生长模型、光截获模型、蒸腾模型等算法,可实时收集各类传感器回传的数据。尤其是利用深度相机多源采集图像数据进行植株长势监测,还可辅助种植中光配方优化、环境调控、及时采收等各方面的种植策略。

这是一套通过固定在生菜下方的摄像头获取图像的生物检测系统,基于机器视觉识别的生菜生物量的监测,是AI+农业的一种运用。其实,检测系统通常也会选择固定在植株的侧方,但上海农科院团队出于精准捕捉植株的生长图像的考虑,选择在植株下方进行创新和尝试。

“以前,我们园艺所和信息所在内部也有合作机会。但通过这次,我们真正发现了智慧农业的潜力,也对农业未来的发展深有感触。”团队一位成员这样表示。

通过一系列的农研探索,在最终的收获和决赛阶段,上海农科院团队成功种出一款又脆又甜、产量又高的翠恬生菜。

这些生菜生产效率非常可观,比如最后一茬生菜的生产效率达到了0.18kg/m2/天。 若进一步增加种植架层数,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其生产效率完全可能达到0.4kg/m2/天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品质方面,上海农科院团队送检生菜的可溶性糖含量达到0.43%,为四支团队之最。 其实,决赛不久前,主办方曾邀请包括厨师、消费者等在内的15位大众评审从外观色泽、脆度、食味香气等五项感官指标对决赛轮生菜进行品鉴,上海农科院团队在脆度一项中的得分同样也名列前茅。

在决赛颁奖现场,经专家评委审定,何立中博士带领的上海农科院队最终摘得冠军,并夺得“最高产量奖”。

“这次获得第一名非常不容易,四支队伍的实力都很强,其中还有前两届大赛的冠军。”成绩揭晓后,何立中表示,“比名次更重要的是,比赛让团队获得了锻炼,促进团队的学习交流,也为后续的进一步合作开了一个好头。”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左四)为冠军团队颁奖。付梵 ▏摄

一次意想不到的比赛

这次农研大赛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也让参赛团队有了别样的思考与收获。

一开始,上海农科院团队以为这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农业比赛,但在逐步的深入和实践后,他们发现这次农研大赛和以往完全不一样。“ 以往只是填下报名信息和参赛数据,但这次是真的种菜,而且是第一次在集装箱里种植。 ”何立中表示。

为期三茬的翠恬生菜实地种植,问题是源源不断的。为了不断突破农研成果,也为了不给上海农科院丢人,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团队人员为比赛费尽了心血、铆足了气力。

比如早在正式比赛之前,来自上海农科院的其他专家就提醒他们,要在一定条件下防范生菜的“烧心”问题。因为较高的生长速率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通常在高生长速率条件下,生菜容易出现烧心现象,烧心后的生菜的商品性变差,再多的生物量也无法成为经济产量。

参赛过程中,他们果然很快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定植后个别生菜出现烧心现象,我们通过调整环境参数降低生长速率,解决了片叶烧心问题。”何立中解释。

能耗问题也是一大考验。因为将植物种植在集装箱内,需要保持一定的光照和温度等室内条件,由此产生的能耗如何解决,是种植之外需要考虑到的。

为了降低能耗,上海农科院团队采取了诸多细节措施。比如,在栽培期间恒定集装箱的温度;采取白天开中间一层灯、晚上开上下两层灯的光照策略;同时,采取营养液EC逐步增加和在前期构建生长模型,后期用模型指导生产等的策略。

除此之外,一些突发问题也超出团队预期。

“集装箱内二氧化碳的泄露事件导致我们在第二茬生菜种植中没能全面捕捉到生菜种植的数据。”一位团队成员这样表示,“但好在,我们在大赛组织方和支持方的帮助下快速解决了这些问题,做到了及时补救。”

回顾整个参赛历程,团队遇到的困难还包括对品种特性不了解、LED光照不均匀、灌溉控制系统不够精确等等。不过,团队成员在前两茬种植过程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及保证每周前往2次等办法,才熟悉了比赛品种特性,克服了集装箱使用难题。

谈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何立中坦言, 这场投入就是在不断优化植株生长和能耗之间的平衡关系,最终将农研科技成果量化成商品送到大众的面前。这也是上海农科院团队参加本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决心和初心。

“作为科研机构,我们一直都需要不断解决难题,跨越农研和市场难结合的鸿沟。”他表示。

集装箱里成长中的翠恬生菜。陈达通 ▏摄

赛事的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

虽然挑战重重,但这正是这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特别的地方。

与前两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挑战温室种植不同 , 本次比赛以集装箱式植物工厂为种植场景,要求突破外界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打造一个科学性的种植集装箱,回归植物本身的需求 。

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吸收应用高新技术成果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要在这个全气候型集装箱里进行科学种植,需要进行集植物病理、光学等交叉学科于一体的研究,对无数人来说是个巨大难题。

而这样的比赛如同一座桥梁,让最新的农研技术和市场得到了深度的结合。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以探索前瞻性的‘智慧农业’为办赛宗旨,其赛马式的比拼方式为农业科研提供了新思路。”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冯志勇在决赛颁奖仪式时这样总结。

“科技在上海蔬菜产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田头打硬仗,笔尖下功夫,40年前上一辈专家首次引进大棚,到今天‘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年轻学者比拼智慧种植,是一次场景创新,是对上海农业科技发展的传承。”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所长朱为民则这样表示。

赛事虽然已经正式结束,但技术落地到田间,这一切也已经开始。

一些队伍的参赛目标就是 产销对接 。 比如本次大赛的第二名CyberFarmer团队,已经连续参加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他们也是所有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企业队。相比之前追求比赛的输赢,CyberFarmer团队在本届开始更注重产销对接问题。

该团队队长郑建锋表示,为了实现种植后续的商业价值,团队搭建了一套未来可试用的商业化方案。比如,结合视觉识别模型与植物生长模型,设计了生菜重量预测算法。基于预测值,种植者可以提前安排采收工人、联系收购商;也可按需定产,反向指导生产端的种植计划。

郑建锋这样吐露心声:“要产量还是要品质,其实在种植过程中,我们曾纠结过。但最终,我们在最后一茬选择牺牲部分产量,改善整齐度、感官、商品率等品相指标。未来,我们会继续推动植物工厂的产业发展,这个决定也会一直指导我们。”

走出比赛、落到田间,每一届的多多农研大赛都是如此。

例如,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获奖团队“智多莓”目前已形成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环控等硬件、软件、算法产品,截至今年一季度已在辽宁、云南、安徽、内蒙古、上海、北京等地输出40套系统,用于辅助草莓、蓝莓生产。

拼多多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王坚表示: “作为‘身上有土、腿上有泥’的新电商,我们希望通过赛事的举办促进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流、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拼多多将持续举办创新赛事,鼓励大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标签:

珠宝展示